一场发生在党卫军军官与集中营女囚之间的禁忌之恋
“如果当年他多递一块面包,自己就会被吊死;少递一次,她可能活不过明天。” 这不是小说台词,是2023年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解密档案里,海伦娜·齐特朗诺娃在1946年写下的原话。她开列了17个名字,3个当时只有8到11岁,全部因为弗朗茨·伍施——一名党卫军下级军官
“如果当年他多递一块面包,自己就会被吊死;少递一次,她可能活不过明天。” 这不是小说台词,是2023年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解密档案里,海伦娜·齐特朗诺娃在1946年写下的原话。她开列了17个名字,3个当时只有8到11岁,全部因为弗朗茨·伍施——一名党卫军下级军官
照片中,她身着一件黑色的长款大衣,简约而不失优雅。她站在一处带有栏杆的户外场景,环境显得宁静自然。她的笑容温和亲切,展现出一种温婉大方的气质。这张照片据说它是毛岸英生前最喜欢的一张刘思齐的照片,在朝鲜战场时也带在身边。
为什么拉文斯布吕克在大众记忆中始终显得隐身而又阴暗,是因为这里的受难对象与常被提及的图景不同还是因为历史书写的选择造成了这种缺席感?从表面看,拉文斯布吕克是一座专门关押女性的集中营,这一事实本身就打破了人们对纳粹暴行的典型想象;更深一层,这里承载的制度化羞辱与
盖世太保把逃兵吊在路灯上,一天挂147个,尸体脚边还飘着“胜利”的旗子。
有人说:“世上最难的事,是战胜自己。”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勇者能够打败对手,强者却能战胜自己。走过半生,历经沧桑,很多人不再畏惧外界的狂风巨浪,也不惧怕世事的艰难险阻,唯独很难超越内心的自己。
人的一生中,总会遭遇无法摆脱的困境。当一个人深陷于残酷而恶劣的环境之中,无力挣脱时,真正的出路或许不在于对抗环境,而在于调整自己的内心。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左右外界的风雨,但我们可以选择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它。上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的经历,正是这种信念最深刻的
国庆假期,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迎来了1500余名高中生,他们通过参观展览、歌唱爱国歌曲、敲和平警世钟等形式开展了“行走的思政课”,表达心中的爱国之情。此时,青少年们不仅走入了历史,还化身为“记录者”“讲述者”。
近期,江门市开平长沙街道南岛社区在开展公共区域环境整治和灭蚊消杀时,发现有部分居民区内的单车房,因长期无人使用或联系不到业主,成为无法进入的灭蚊消杀“黑点”。
最近电影《731》在全世界范围内上映,这部电影从微观角度揭露了抗战期间731部队犯下的种种恶行。由于731部队所研究的事情主要是细菌战,所以集中营都非常隐秘且管理严格。为了掩盖他们的罪行,一般被抓到这里的“试验体”都很难逃出去。
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为掩人耳目,对外宣称是“太原工程队”。据不完全统计,这里曾经关押过中国战俘、劳工数万人,是日军残害中国人民的重要物证。
中国北部,山西省会太原的老城区,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遗址隐于市井喧嚣。遗址由两排低矮的老旧房屋组成,旁边一块“俘殇地”石碑提示着这里曾上演的人间惨剧。
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为掩人耳目,对外宣称是“太原工程队”。据不完全统计,这里曾经关押过中国战俘、劳工数万人,是日军残害中国人民的重要物证。
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为掩人耳目,对外宣称是“太原工程队”。据不完全统计,这里曾经关押过中国战俘、劳工数万人,是日军残害中国人民的重要物证。
中国北部,山西省会太原的老城区,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遗址隐于市井喧嚣。遗址由两排低矮的老旧房屋组成,旁边一块“俘殇地”石碑提示着这里曾上演的人间惨剧。
9月14日,一场以“缅怀革命先烈·播撒红色种子”为主题的“小观点记者团”活动在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开展。来自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的小记者通过沉浸式学习、庄严祭奠、实地参观与实践创作,开启了一段深刻的红色记忆之旅。
敌人扫荡的重点是搜山。以后听人说,27日,孙云秀带着一些 同志进了山,便掐敌人的电话线,国民党军队派出两个兵查找, 一 个被他们逮住,一个跑掉了。岛上敌军知道山上有八路了,便调集 大部队搜山,一小股一小股的敌军在平地拉网,搜捕失散和负伤的 我军官兵。
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原为1882年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狄乐播建立的乐道院。1942年,日军将其改造为关押同盟国侨民的集中营,是二战期间中国单体最大的外国侨民集中营之一,曾关押过来自2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西方侨民。此处见证了战争伤痛,